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诸葛黄晧分享给正在查找资源的朋友,作者文笔细腻,文字功底强大,人物感情描写生动形象,想要知道小说结局的朋友,欢迎到本站搜索阅读大结局。
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扬州淮南郡,由于曹魏和孙吴在江淮流域连年交战,公元233年,魏将满宠分析战场形势后,魏国朝堂经过几番论战,曹睿终于同意建立新城,合肥新城于当年建成。从此之后,合肥旧城中只有少量的军事人员和设施,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从234年第一次新城之战开始,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合肥新城就成了吴、魏两国争夺... 在刘闪所了解的历史上,众多的史学家以及很多三国爱好者,他们对姜维都是贬多褒少,主要是因为他连年征战,耗损了大汉的国力,却未伤及曹魏的根本。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朝中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在反对,就连廖化也多次劝
在刘闪所了解的历史上,众多的史学家以及很多三国爱好者,他们对姜维都是贬多褒少,主要是因为他连年征战,耗损了大汉的国力,却未伤及曹魏的根本。
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朝中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在反对,就连廖化也多次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行难为之事”。
后世的人们,总结了姜维十一次对魏国用兵的结果: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说,姜维的北伐是胜多败少。
从“宏观”上来说,姜维北伐确实造成了大汉“兵困民疲”,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其损耗远比大汉来得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正是姜维的主动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大汉政权。在这几十年里,蜀中土狭民寡,而曹魏拥有九州之地,后者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只要一有空闲,刘闪就会仔细回想自己读过的史书,希望找到姜维北伐曹魏“寸功未立”的原因,希望在今后决定性的北伐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失误。
众所周知,大汉后期的将才匮乏,这肯定是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最后几次北伐时,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个人,经常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可见姜维当时处境的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
在刘闪看来,姜维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低于邓艾,正是由于两国兵力和国力的巨大悬殊,以及后勤供给上的困难,这才使得姜维的几次胜利,都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只能无奈班师回朝。
另一方面,朝中官员的打压也是原因之一。据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也就是说,姜维早期的几次北伐时,手下的士兵还不到一万人,这样的北伐只能是小打小闹,对于魏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
在历史上,在公元253年之前,姜维一直担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直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之后,姜维才升任大将军,即便如此,他能动用的兵马也不到五万人!
由此看来,要一统华夏,实现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必须要对姜维绝对的信任,也要做他坚强的后盾!
天已微明,门外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刘闪替熟睡的李昭仪盖好被子,然后轻轻起身。
“陛下,已经查到一些蛛丝马迹,现在可以确定,黄晧跟很多朝臣,及他们的门人常有往来,特别是陈祇!”向宠低声说道。
“陈祇?他是何人?现居何职?”
“陛下,陈祇,字奉中,乃是前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其相貌威武,善长多种技艺,深受费祎的赏识。现在,他是费祎府中的家臣。”
听完向宠的调查结果,刘闪略微有些震惊,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与费祎有关,刘闪觉得,应该查实后再做处理,所以暂时并未表态。
“陛下,除了陈祇之外,他跟阎宇、张表也有往来,经常暗中送钱送物,也有人看见黄晧经常出入景福殿。”
“景福殿?难怪刘理知道得那么清楚!”刘闪冷冷地说道:“不要惊动任何人,继续查!另外,再让人盯着刘永和刘理,一有消息马上来报!”
“诺!”向宠领命而去。
经过前几天的叛乱后,刘闪总觉得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刘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晧!但是,刘闪打心眼里不希望是黄晧,因为他确实讨人喜欢。
从向宠初步调查的结果来看,平常唯唯诺诺的黄晧,在暗地里确实有结交党羽的迹象。刘闪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先知先觉,黄晧最终肯定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欺上瞒下,操弄威权直至祸乱朝纲。
刘闪并不嗜杀,但为了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别说一个宦官黄晧,刘闪不介意杀掉任何人!
冬季的成都异常阴冷,刘闪裹紧宽大的汉袍后回到殿内,今日他不想上朝。在刘闪看来,只要不是魏延、姜维或孟光有事启奏,几日不朝又有何妨?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对吴、魏两国的“新城之战”不会陌生,因为这是三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不对称的战役:吴国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攻城三月,仍没拿下三千人驻守的新城。
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扬州淮南郡,由于曹魏和孙吴在江淮流域连年交战,公元233年,魏将满宠分析战场形势后,魏国朝堂经过几番论战,曹睿终于同意建立新城,合肥新城于当年建成。
从此之后,合肥旧城中只有少量的军事人员和设施,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从234年第一次新城之战开始,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合肥新城就成了吴、魏两国争夺的重要据点。
不论是古代的冷兵器作战,还是一千多年后的高科技战争,无不遵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未动,情报先行”的理念。
如今,姜维和陆逊在相距不远的秭归、信陵对峙已有月余,双方都没有较大的兵马调动:姜维仍然保持着秭归三万、巴东两万的兵力,与陆逊的八万大军差距并不大。
经过多日的侦查,探马已经确定:吴国正在夷水大兴土木。吴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效仿魏国的“合肥新城”,在夷水建一座军事要塞,阻断姜维绕道恩施、长阳进取宜都的通道,确保陆逊部队后方的安全。
姜维与几名将军伪装成狩猎的百姓,登上佷山远远地看到,这座要塞已经初具雏形,其规模暂时比不上合肥新城,因为它只能根据狭长的地形,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关隘。
由于蜀军并不擅长水战,湍急的夷水也不适合行船,自然不能绕过这座关隘,只能以步兵强攻。如果这座关隘顺利建成,恐怕蜀兵付出百倍于守军的巨大伤亡,也无法顺利将其攻下。
廖化和邓芝建议立刻出兵,趁它还未建成时将其摧毁,姜维综合考虑后,也觉得应该出兵。
不过,姜维的目的并非将其摧毁,而是促使吴国劳民伤财,并且日夜不停地赶工期,希望它尽快建成!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