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窟最为华贵精美富丽堂皇,以青铜器为主,辅之金器银器铜器玉器铁器等等。根据年代品类和铭刻的文字成列摆放,不再像石岩刻字和骨片划文那般零碎艰涩。 竹片窟最为杂乱,观之最无趣。农商渔牧林天文地理数术医术技艺奏章诗词歌赋兵法占卜建筑等等林林总总,似乎所有能搜集来的竹简册全部堆放在此。数百年来无人翻阅,一些久远的简册条绳裂断散开堆在一起,无法分辨。读来费时费力,李悦熹只捡感兴趣的翻阅。 黛山书院依山而建,外延九阶木拱楼,内隐十八石窟。收藏历朝历代石刻、铭文、典籍、画卷等等,来源多为各地搜集、官方奉送、富家捐赠和游历四方博学之士汇编。 书,窃天地之隐喻,概纳至理妙言。 黛
黛山书院依山而建,外延九阶木拱楼,内隐十八石窟。收藏历朝历代石刻、铭文、典籍、画卷等等,来源多为各地搜集、官方奉送、富家捐赠和游历四方博学之士汇编。
书,窃天地之隐喻,概纳至理妙言。
黛山书楼的形制自先秦开楼沿袭至今,历经战乱和岁月洗礼,黛山书院渐渐荒置。黛山书院不再招收慕名而来的学子,而今只剩三五老者在艰难维持。黛山书院位于深山密林中,人迹罕至,不知者万难找来,是以世人言传者多,实见者少。
黛山书院木拱楼各层门廊均置一鼎,从上而下依次名曰:天、地、山、水,风雨、龙、凤、道、佛,共九鼎。原鼎在东汉朝末年战乱时遗失,先隋朝时按古式图谱仿铸。历朝历代无数豪杰志士寻访九鼎无果,偶有一鼎现身,官家和豪强及游侠盗匪又都争抢不止,总是昙花一现又复失。各鼎来历的奇异传说众多。
天鼎为开天辟地时从天外飞来的原石,集聚宇宙之奥秘。地鼎为天崩地裂时从地底迸发出的浆源凝结而成,蕴藏地之博大。龙鼎据古史记载,是天外飞船降临先民部落,天外族人临死前将飞船煅烧成一鼎馈赠给先民。鬼族入侵先民部落时,龙鼎变化作一条喷火飞龙,将鬼族尽数消灭。凤鼎是原始野兽栖息地经过亿万年群兽的精气和尸骸凝聚成的鼎状槽石,可以号令世间所有野兽猛禽。圣周末年凤鼎在北莽草原现世,被羽人部落奉为神物,藏于浩瀚草原中。山、水、风雨、佛、道等鼎,各有奥秘神奇之处,历朝历代言之凿凿。
李悦熹阅书事宜办理完毕,监理老者领李悦熹认了路径,引见了主簙和分理等人。
黛山书楼门厅连接木质曲折向上的回廊,渐渐转入山腹。经千余曲折石阶,至顶楼方能入洞窟。石阶磨损得圆滑,洞窟入口有一扇铜门,一名老迈监卫把守洞窟口。
洞窟全为天然山洞,后经人工扩建修缮,透气透光,洞窟内一年四季干燥适宜。愈进愈古旧,从里到外依次藏有石刻,骨片,器皿,竹册,羊皮,绢丝,纸卷本,书画卷轴,等等。
石刻窟最宽阔敞亮,高十余丈,进深三十余丈。天然石柱斫削成碑,上面雕刻文字。最大的一块石碑立在最深处的窟壁旁,宽一丈二尺,高八丈有余,厚三尺。石碑前后左右刻满远古至圣周开朝的传记文字,“天地混沌,盘古开天,四柱九州,天神大战,滚滚火石,洪水滔天,女娲补天...”
碑石和石刻各按年代和内容序列摆放。从各地誊抄的石刻文字分布在石窟壁和窟顶及地面,日久年深已呈现风蚀脱落的迹象,文字有一部分已残缺不全,反倒不如拉来的原石刻文保留的完整。
李悦熹惋惜不已,暗下决心,将来定当聘请良匠名家逐一雕琢和复原。
骨片窟显得最狭小阴暗,窟口层层堆叠几十上百片龟壳,中间仅留一条窄窄的通道。内侧山壁凹处放置形状各异的古老骨片。窟内敲出五排共三十余个长条状石台,台与台之间勉强可供一人走动,牛骨象牙鹿角等等胡乱堆放。李悦熹心想,前人想必也是不能完全看懂刻画在骨壳上的文字意味,统统按骨片形属摆放。洞窟中央有一座大石台,上面放置一块丈余的圆形骨片。这片骨石像是某种远古神兽的头盖骨,李悦熹端详半天,也没找到上面划刻了什么文字。李悦熹退后十几步,骨片上纵横有几道裂缝,似“天”若“王”,像人为又像天成。李悦熹心里推测一番,这种神兽若还存在的话,石刻洞窟也容纳不下它,确乎天地奥妙神奇。
器皿窟最为华贵精美富丽堂皇,以青铜器为主,辅之金器银器铜器玉器铁器等等。根据年代品类和铭刻的文字成列摆放,不再像石岩刻字和骨片划文那般零碎艰涩。
竹片窟最为杂乱,观之最无趣。农商渔牧林天文地理数术医术技艺奏章诗词歌赋兵法占卜建筑等等林林总总,似乎所有能搜集来的竹简册全部堆放在此。数百年来无人翻阅,一些久远的简册条绳裂断散开堆在一起,无法分辨。读来费时费力,李悦熹只捡感兴趣的翻阅。
羊皮窟、绢丝窟,均有不同妙趣。李悦熹饶有兴致翻看历朝历代绘制的山川地域图和动植物画卷。各朝皇家内府的起居志多用绢本记录。
纸卷本,占八窟,卷册浩如烟海。其中一窟为武学典籍及秘本,李悦熹受限时间和精力,虽每每如获至宝却不敢轻窥门径。
李悦熹找到几册融气古本,修习洗髓调脉之法,用心勤炼,日夜不缀。李悦熹将体内九天玄女遨游神功、先天真气、幽冥煞气融会贯通,融合为三元真气。李悦熹的三元真气顺心达意,浑然一体,百会穴的隐患暂时消除。
李悦熹体内的三元真气无需运功即可自行流转,灌注流淌在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等全身各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七天为小圆满,三百四十三天为大圆满,功力日积月累,积蓄的真气浩浩荡荡。
佛道窟,佛门和道家所涉经卷册页各占半窟。相较而言,佛学典籍更系统完整。道家言传,多半杂乱无序。编撰者更多次提及,‘多有本册往往乱言乱语似歪道邪言,究意旨义何在,终不能贯通领会,集之不足贵弃之不足惜,更有练丹修仙之说辞,圣人慎之,贪人趋骛。天地奥妙,痴者了悟。’等等言辞。
书画窟,分三匝,原画圈、书法圈、临摹圈。书画窟最赏心悦目,类色繁多,或人物或风景或奇珍异兽,恣意飞洒。
日起日落,李悦熹博览群书。每阁洞窟,李悦熹往往流连数日,每每读到互相印证处又来往别窟观验。
黛山书楼木结构已渐渐朽坏,打进山体的木桩有许多根不堪重负断裂歪斜,局部随时可能垮塌。
洞窟入口离地面约十丈,各种陈列物件搬运进来属实不易,必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圣周灭亡后的二十余年,除了送来的十二卷《圣周史录》,几乎未添任何新东西。
雨天,水珠打在洞窟外壁上,激荡来阵阵清凉。入夜,凉风摇曳密叶,哗哗作响。月圆夜,透洒清辉,石桌和卷轴呈现柔和的晕色。
黛山位于北野郡幕翠山山脉中段,处在一线绿洲边缘,气候干燥,寡风少雨,利于物品的存放。
漆黑夜空,繁星点点,闪烁不定。李悦熹抬头仰望,神游虚空。李悦熹难得静下心来,神游物外,领悟绝妙意境。
李悦熹心澈神澄,对仙步逍遥、千佛掌、万仙手的理解和运用又提升到新境界。九幽鬼爪更加变幻莫测,威力惊人。李悦熹将万仙手和九幽鬼爪练的炉火纯青,举手投足之间罡气迸发,断碑碎石,真气浩荡。
李悦熹拿一册《山海异录》,跃到山海图注碑上,躺卧纳凉,闷热之感大减。一盏茶的功夫,李悦熹熟睡起来。日已西斜,明亮的光柱透进窟内。
李悦熹猛然惊醒,聚目凝视,有一团黑影在石刻阵列中急速旋转游走。暗器的诀窍在于察形辩位。李悦熹看清此物无实体形质,恰如一只黑雾幻化的翼鸟。李悦熹沉住气,暗暗将寒光针捏在指尖,见黑影急速奔来,奋力射出,同时飘到另一块碑石上以防翼鸟黑影迅猛惊扑。翼鸟黑影扑腾几下,瞬忽钻进地缝里消失不见。李悦熹跳到地面,各处察找,半点影子也找不见。
待到天黑,李悦熹到书楼别院登门请教监理老者。月余不见,监理更加衰迈,大声问安才有回应。
“打扰尊老,请问黛山书楼可有妖邪之物?甚或有什么神奇异象?”李悦熹恭敬求教。
“老朽行将就木,不信世间有妖邪鬼怪神灵。然天地之奥秘,岂是我等能探究?浩浩数万年,不可言者繁,不可记者多。念天地之有灵,滋养万物。历朝历代皆有异闻怪事,智者不察,愚者传讹,关乎在心。”监理老者嗡嗡言语。
李悦熹接着问,“黛山书院总览有言,黛山书楼共有十八窟。晚生近日遍寻各窟各览记,只十六窟,缺了两窟。想必缺的是记载中提到的杂邪窟。敢问尊老,此两窟在何处?”
监理老者昏昏欲睡,“杂邪窟的确存在,各代誊录者皆确信。只是三百年来无人知晓其在何处,我尊师的老师也不知道杂邪窟的所在,渐渐大家都认为杂邪窟散落在滚滚红尘,浮荡在芸芸众生心间,而不是真有此两窟。”
李悦熹沉思片刻,深深施礼,“晚生有幸来此叨扰月余,粗略读了几本书,受益匪浅。即便再盘桓数载,也读不了黛山书院藏书之万一。《古今圣贤杂论》有言,‘海美不在海在心,人善不在言在行。’晚生特向尊老辞行。”